本篇文章由 青銀所團隊 撰寫
「我說的話,他聽不懂。」
「年輕人講的那些,我真的搞不清楚。」
這樣的抱怨,我們幾乎每天都能聽見。家中父母與孩子的爭論、職場上老員工與新世代的摩擦、網路上世代間的鍵盤大戰......彷彿都在時刻提醒我們:跨世代的溝通,其實一點都不容易。
「跨世代對話」聽起來理所當然:家人間的閒聊、學校裡的師生互動、社會上的公共討論......但實際上,我們卻時常從中感受到尷尬與挫敗,明明語言相同,卻彷彿身處不同世界。
若從溝通理論與社會學的角度探究,我們或許能看見這道「代溝」背後的結構性原因,並找到真正能彼此理解的方法。
一、每一代人,都是自己那個時代的孩子
社會學家曼紐爾·卡斯特爾斯(Manuel Castells)指出,世代是一種社會建構。我們的思考方式、語言習慣與價值觀,都是由所處的時代塑造出來的。
試想,1950年代出生的父母成長於戰後復甦期,生活講究節儉與穩定;而200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,從小接觸網路、社群媒體與全球文化,重視個人表達與多元價值:當兩個時代的人對話,就像兩種價值觀的碰撞:
「你們年輕人怎麼那麼容易放棄?」
「你們那一代為什麼萬事都要忍耐?」
這樣的衝突,往往不是誰對誰錯,而是因為我們的觀念、措辭甚至情緒表達方式,都出自不同的經驗背景。因此,跨世代溝通的第一步,不是爭辯誰更有理,而是理解對方成長的時代,那是文化翻譯的過程。
二、溝通不是同化,而是靠近
傳播學中的傳播適應理論(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)指出,人們在互動中會自動調整語言、語速、語氣與表達方式,來靠近對方,促進理解。換句話說,良好的溝通,並不是堅持做自己,而是願意「稍微改變一點」自己。
例如,一位長者願意嘗試理解「Meme」文化,用有趣的梗圖回應孫子;而年輕人則主動聽長輩講戰後故事、問他們那個年代的生活習慣。這些互相靠近的動作,就是建立橋梁的開始。
跨世代對話成功的關鍵,不在語言技巧,而在於放下成見,調整節奏,認真地聽完對方講完一句話。
三、缺乏共通話題,那就創造話題
有時候,我們以為跨世代對話困難,是因為缺乏共鳴。但事實上,共通話題是可以被創造的。台灣許多長照機構與社會組織,開始舉辦各種跨世代活動:青少年帶著長輩做手工藝、教他們用智慧型手機、一起聽老歌、種菜、畫畫、演戲。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,實際上是讓彼此從「經驗」中找到連結。
一位長輩可能在課堂中說出:「這首歌我結婚那年也放過呢。」,而年輕人聽了,露出驚喜的笑容,原來不重疊的世界,也能有重疊的旋律。這樣的互動,讓人們不再只是「老」與「少」的對立,而是共同生活在不同時間段的朋友。
四、語言是情感表達的載體
跨世代溝通之所以困難,往往不只是詞彙或科技代差,更是心理與文化的距離。對長者而言,年輕人的直白可能被視為「不尊重」;對年輕人而言,長者的嘮叨可能被理解為「控制」。
然而,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、用理解取代防備,就能看見那些言語背後的情感:長者的叮嚀,其實是擔心;年輕人的反駁,其實是渴望被看見。真正的跨世代對話,不是誰說服誰,而是一起創造一個能讓雙方都被理解、被尊重、被傾聽的地方。
五、從忍耐到共同面對:代間互動的新想像
許多人把代溝當作「問題」,但它其實也是機會。因為在對話中,我們學會了傾聽、包容與轉化。正如心理學家卡爾·羅傑斯(Carl Rogers)所說:「真正的理解,是一種願意進入他人世界的勇氣。」
跨世代對話,就是一種這樣的勇氣。
跨世代溝通的難處,源於語言、文化與心理的多重差異。但是,只要我們願意了解這些根源,學會調整、傾聽、創造共通經驗,代溝就不再是隔閡,而是一條連接時間與情感的橋。
這世界不缺說話的人,缺的是願意理解的人。而跨世代對話,正是理解的起點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