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由 青銀所團隊 撰寫
或許你曾經在新聞裡聽過「長照2.0」,也可能在家人、老師的談話中聽到有人提及「安養院」、「護理之家」等詞彙。
然而,對於多數青少年來說,長照機構卻始終有點距離。那裡每天發生什麼事?住在裡面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?還有最令人好奇的:如果我只是個普通的青少年,能不能去長照機構幫忙呢?
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,我們需要先知道,長照機構是怎樣的地方?
台灣的長期照顧服務體系以「長照2.0政策」為基礎,透過社區整合型的服務模式,打造以人為本的照顧網絡,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安心生活。這個體系根據服務內容和範圍,將長照服務分為三大類據點:A級的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、B級的複合型服務中心,以及C級的巷弄長照站。
- A級服務中心主要負責整合各項長照資源,包含規劃個別化照護計畫,協助長者連結醫療與社區資源,是長照體系中的核心樞紐。
- B級服務中心提供較多元的服務,如日間照顧、居家服務及餐飲配送等,協助長者日常生活。
- C級巷弄長照站則是最基層的照護據點,設置在社區巷弄內,提供社交活動和健康促進課程,讓長者能在家附近就獲得關懷與支持。
回到一開始大家好奇的問題,身為青少年的我們,可以實際走進這些機構幫忙嗎? 答案是當然可以!
很多人會以為,長照機構是專業醫療和照護人員的領域,和青少年好像沒什麼關聯。然而,現在台灣多數的長照機構都非常歡迎志工,參與方式也十分多元,例如陪聊、手作活動、整理環境、帶動唱、陪同散步等等,更有一些民間團體會與機構合作辦理活動,讓更多人看見長照的重要性,一定能讓你在這個舞台上一展長才!
可是,既然長照機構已經有專業人員了,為什麼還需要青少年的參與呢?
專業人員的時間和精力,往往集中在照顧長輩的身體需求:吃飯、服藥、移動、復健。這些事情佔去了大部分的工作量,反而讓情感上的陪伴與社交互動變得不足。青少年的到來,就能彌補這個缺口。
換句話說,青少年的角色比起「照顧者」,更像是「陪伴者」和「協助者」,而這幾種角色在長照服務中都是同等重要的。
並且,長輩們通常很喜歡和年輕人互動,因為那可以帶來新鮮感。當他們聽到不同世代的語言時,會覺得自己和社會還有連結。而對青少年而言,這也是一種學習。很多參與過的同學曾經分享,他們在與長者交談後變得更能理解老化和疾病的真實樣貌,也更懂得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。
跨世代的交流能讓社會更有溫度。讓長者不覺得自己被遺忘,青少年也能從他們的生命故事中學到經驗與智慧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