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怎麼變那麼老?

理解高齡化,不只是關心長輩,更是面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。

· 入門理解

本篇由 青銀所團隊 撰寫

什麼是「高齡社會」?台灣的變老速度居然有這麼快!

在我們還忙著考試、打遊戲、想著週末要去哪裡玩的時候,台灣的人口結構,正以驚人的速度傾斜,而且是往「變老」的方向。

首先,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所謂「高齡社會」的定義。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用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來劃分三個階段:

  • 高齡化社會:比例達 7%
  • 高齡社會:比例達 14%
  • 超高齡社會:比例達 20%

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,台灣在 1993 年進入高齡化社會,2018 年邁入高齡社會,依照推估,2025 年正是跨過 20% 門檻的一年,成為超高齡社會:等於每五個人中,就有一位是長者。從 7% 到 20% 台灣只花了 32 年,從 14% 到 20% 更只用了 7 年,速度僅次於南韓。

我們老了,還是我們少了?

高齡化其實不只是「老人變多」,更是「年輕人變少」與「長者壽命延長」的組合結果。根據國發會人口推故查詢系統顯示,自2020 年起,台灣的總生育率不到1.0,換句話說,平均每位育齡女性一生生不到一個孩子。當然,背後原因包括房價高漲、工時長、薪資停滯,以及年輕世代對婚姻與生育觀念的轉變等。

另一方面,醫療進步讓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突破 80 歲(女性83.74歲、男性76.94歲,內政部新聞稿),但是壽命延長不代表後半生都健康無虞,許多人在晚年需要不同程度的照護,這也正是長照制度存在的原因。

總而言之,少子化加上長壽化,讓社會金字塔頭重腳輕,中間世代(青壯年)要同時承擔經濟生產、扶養下一代、照顧長輩,壓力分攤的人卻越來越少......

這些...和我有關嗎?

也許你覺得,自己還是學生或自己還年輕,這些數字離你很遠。事實上,當家庭需要長照,資源往往從父母那一代被抽走,而你可能會在學業或生活中直接感受到影響,舉例來說,家裡有人必須犧牲工作時間照顧長輩、假日行程改成跑醫院、甚至全家為照顧所需要的經費而煩惱。

另外,政策層面上,隨著老年人口增加,政府必須投入更多預算在健保、社福與長照,這些說不定會影響教育、青年就業等領域的資源分配,或許變化不會在一天之內發生,不過它們會在你成長的過程中,慢慢改變你的生活環境。

那我們能做什麼?

我們或許改變不了人口結構,但可以選擇理解它。

知道什麼是高齡社會、什麼是長照,能夠幫助我們成為未來更有準備的一代!

這個平台存在的目的,不是要每個青少年都去當照服員或從事相關工作,而是讓我們在還年輕的時候,就能學會與不同世代對話,理解彼此的需求,思考如何共生。也許現在只是你第一次讀到這個話題,但這已經是改變的開始。

延伸思考|你是否也曾觀察過……

  • 家裡的長輩需要什麼樣的照顧?他們最常提到的擔心是什麼?
  • 在學校的社會課、探究課題中,有沒有討論過台灣的人口問題?
  • 如果未來的你要設計一種青銀共處的生活方式,你會怎麼做?

你可以試著和家人聊聊這些問題,或在下一篇《青銀懶人包》中,看到更多具體的做法

🔍 若你想知道更多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