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怎麼變那麼老?

理解高齡化,不只是關心長輩,更是面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。

· 入門理解

📍什麼是「高齡社會」?台灣的變老速度有多快?

在你我還在考試、追劇、想暑假去哪裡玩的時候,台灣,正悄悄變老——而且是變得非常、非常快。

或許你會以為,「變老」只是長輩的事,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,但其實,這個國家的年齡結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傾斜,它所帶來的,不只是多了白髮長者,更是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生活樣貌的改變。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將國家的人口結構分為三個「老化階段」:

  • 高齡化社會:65 歲以上人口 占總人口 7% 以上
  • 高齡社會:65 歲以上人口 占總人口 14% 以上
  • 超高齡社會:65 歲以上人口 占總人口 20% 以上

根據國發會的資料,台灣在1993年進入「高齡化社會」(65歲以上人口超過7%),2018年邁入「高齡社會」(超過14%),而2025年——也就是現在——我們正式進入「超高齡社會」,也就是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的長者。

變老速度超快!
從「高齡化」到「超高齡」,台灣僅花 32 年,速度比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都還快,而「高齡社會」到「超高齡社會」只花了 7 年,是全球老化速度第二快的國家(僅次於南韓)。

📍是我們老了,還是我們少了?

為什麼台灣會變得這麼老?
其實問題並不只是「人老了」,而是「年輕人變少了」,加上「長者活得更久了」,兩者加總,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高齡化結構。

台灣的出生率長年低迷,2023年甚至跌破了0.9,意味著每位育齡女性平均生不到一個孩子。少子化的背後,是高壓工作、低薪、高房價,以及年輕人對婚姻與生育價值觀的轉變。你也許聽過許多朋友說過「我才不想結婚」、「一個人自由多了」,這不是口號,而是真實的統計趨勢。

同時,現代醫療與生活品質進步,使得台灣人活得越來越長。根據國健署資料,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達80歲上下,女性甚至超過84歲,然而,「活得久」並不等於「活得健康」。許多長者在後期生活中需要不同程度的協助、照顧與支持,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長期照顧」需求。

最終形成的是一個「少人出生、長者變多」的社會結構,而中間負責照顧、工作、繳稅、養家的青壯世代,則正快速萎縮,當頭重腳輕的社會金字塔反轉,所有世代都將一起承受代價。

📍高齡化,真的和我有關嗎?

你可能會想問:這些數字聽起來很大,但和我有關嗎?我只是個學生耶。

其實,比起長者,青少年才是這場變老潮流中,最早會感受到壓力的一群。

當照顧需求不斷增加,而青壯人口又逐年減少,結果就是照顧責任壓在更少的人肩上。你身邊可能就有人經歷過:爸媽需要輪流照顧阿公阿嬤,家裡請不到看護、排不到床位,甚至要請假回家支援。這些現象不只是家庭故事,而是全台各地正在普遍發生的日常。

而在政策層面,政府必須投入越來越多資源在老人照護、健保與社福上,這將影響國家的資源分配、稅收制度與教育投入。當我們在為升學、未來出路煩惱的同時,其實社會的大環境也正因人口結構的變化而改寫中。

📍那我們能做什麼?

我們或許不能馬上改變社會結構,但我們可以先從理解開始

理解什麼是高齡社會、什麼是長照制度、什麼是真正的世代對話,這些知識與敏感度,將成為我們作為「未來參與者」的重要起點。

這正是「青銀所」的存在意義:
我們不是來告訴你要成為照服員,也不是要你立刻去機構服務,而是提供一個起點,讓我們這一代的人,能更靠近、理解、並思考:「如果有一天,我的世界就是一個高齡社會,我能怎麼參與?」

而你願意點開這篇文章,就是開始了~

延伸思考|你是否也曾觀察過……

  • 家裡的長輩需要什麼樣的照顧?他們最常提到的擔心是什麼?
  • 在你學校的社會課、探究課題中,有沒有討論過台灣的人口問題?
  • 如果未來的你要設計一種青銀共處的生活方式,你會怎麼做?

你可以試著和家人聊聊這些問題,或在下一篇《青銀懶人包》中,看到更多具體的做法

🔍 若你想知道更多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