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有效陪伴長者?

避免冷場的溝通技巧大公開!

· 行動準備

本篇文章由 青銀所團隊 撰寫

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,「跨世代互動」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。陪伴長者並不只是花時間坐著聊天,而是一門溝通的藝術。

許多第一次踏入長照機構的青少年志工,常有這樣的經驗:

滿懷期待走近長者,微笑問好,對方卻只是淡淡點頭;努力找話題,換來的卻是簡短的回應:「還好」、「不知道」、「沒什麼」,氣氛瞬間陷入沉默,讓人尷尬又手足無措。

其實,這並不是因為長者不想聊天,而是我們還不懂怎麼「進入他們的世界」,以下這些方法,能幫助青少年在陪伴中打破沉默,創造出真正有意義的交流。

一、先理解他們的世界,才能打開話匣子

要和長者聊得起來,第一步是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與生活脈絡。長者的語言、思考方式、幽默感,都深受他們所成長的年代影響。

對一位可能經歷過戰後物資匱乏、農村時代、或者台灣經濟起飛的繁榮期的阿嬤來說,跟她聊最新款的手機、AI、NFT就像是在講外星語。但如果你問她:「阿嬤,小時候的玩具是什麼樣的?」,她可能會立刻笑著說:「我們那時候哪有玩具啊!都是撿石頭玩!」

這樣的話題不僅拉近距離,也讓彼此都有機會從對方身上學到新東西。

二、問開放式問題,讓故事自然流動

多數青少年習慣問「是非題」,例如:「您今天好嗎?」、「您喜歡吃這個嗎?」

但這類問題的答案通常只有一句短短的「還好」、「不錯」、「沒什麼特別」。

真正能引發對話的,是開放式問題。像是「您年輕的時候都去哪裡玩?」「以前過年最期待的事情是什麼?」,或者「有沒有一件事是您一想到就會笑的?」。這些問題會讓長者進入回憶,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。他們可能會談到當年的老街、初戀、兵役、第一份工作......而你只需要專心聽,偶爾追問細節,就能讓談話自然延續下去。

小技巧:當長者分享往事時,可以重述他剛說過的內容,例如:「所以您那時候真的每天都要走十幾公里去上學啊?」,這不只是禮貌,而是一種「我在聽、而且我在乎」的表達。

三、用「共情」聆聽,讓長者感受到被理解

長者在說話時,往往希望有人理解他們,而非急著給建議或評論。當他們提到過去的辛苦、或孤單的生活時,可以回應:「那時候一定很難吧,您還記得是怎麼撐過來的嗎?」,或者「聽起來那段時間對您很重要,謝謝您願意跟我分享。」

這些回應傳達出理解與尊重,能讓長者更放心地表達真實感受。

四、善用「回憶物」,讓物品代替他們說話

許多長照機構會運用所謂的「回憶療法(Reminiscence Therapy)」,透過照片、老歌、傳統用品或老報紙,引發長者的回憶與情感。

而青少年志工也能利用這個方法,帶一張老地圖,問:「阿公,這是以前的台北,您有印象這裡是什麼樣子嗎?」;播放一首五零、六零年代的台語老歌,問:「這首歌您以前也聽過嗎?」;拿出老式的電話轉盤、搖桿、香皂盒......這些都可能勾起意想不到的話題。

具體的事物比抽象的問題更能刺激記憶,也讓對話更自然生動。

五、不排斥沉默,用陪伴勝過言語

許多年輕人會害怕「冷場」,覺得聊天中斷就象徵著失敗。但其實,沉默有時是一種更深層的交流。適度的安靜能讓對方感受到安全與信任。當長者停下來,不一定是尷尬,也可能是在回想、整理情緒。這時,你不需要急著說話,只要用微笑、輕點頭就足夠了。

這些「非語言的陪伴」,反而比話語更能傳遞溫暖。

六、避開敏感話題,守住底線,保持尊重

每位長者都有自己的禁忌與隱私。政治、宗教、疾病、家族糾紛,這些話題可能觸發情緒或不快。而我們可以學習觀察反應,若長者語氣變得僵硬、神情閃避,就該適時轉換話題。

你可以從他們的衣著、愛好、或環境中的細節出發:

「這件外套顏色好好看,是您自己挑選的嗎?」

「您桌上的照片是孫子嗎?好像跟您很親近呢!」

這樣的轉換不僅自然,也能維持溫和、正向的氛圍。

長照現場裡的每一次談話,都是一場時光的旅行。或許你一開始只是坐在長者身邊,卻在不知不覺中,走進了他們的人生故事。而他們也透過你,看見了當下這個世界的新樣貌。

跨世代的對話,不僅能減少孤獨,更能讓社會變得更柔軟、更有連結。所以,下一次當你陪伴長者時,別害怕沉默、別害怕說錯。因為每一句真誠的問候、每一個專注的眼神,都可能是他們一天裡最珍貴的時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