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由 青銀所團隊 撰寫
什麼是長照? 照顧長輩真的只能靠家人嗎?
有時候,生活會在不經意間提醒你:父母真的老了。 可能是某一次一起外出,發現他們走得比以前慢了許多;可能是回到家,才知道浴室的地板其實早就讓他們心驚膽跳;可能是突然意識到父母親的滿頭白髮。 這些現象,或許一開始看似微不足道,但慢慢累積,就會變成一個家庭不得不面對的課題──照顧。
很多人都以為照顧長輩是「家裡的責任」,必須由自己照顧也只能靠自己硬撐。 然而,台灣有一套完整的制度,所謂的「長期照顧(長照)服務」,並不是單純的補助金,而是一個網絡,為的就是把家庭從照顧的重壓裡解放出來。
舉例來說,如果一位長輩因中風或退化,需要他人協助照護,可以透過政府資源申請服務。 這些服務項目五花八門,從最常見的居家服務、日間照顧,到輔具租借、家中無障礙改造,甚至連家屬需要「喘口氣」的喘息服務,都包含在內。 詳細的申請資格可以去看衛福部-長照專區的網站。
當然,制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完整。 2007 年推出的「長照 1.0」因為資源有限、申請管道複雜,讓很多家庭連門在哪都摸不著。 十年後,2017 年上路的「長照 2.0」才算是真正把照顧帶進大家的日常,。 聽到長照2.0,大家可能不那麼陌生,多少在電視或其他媒體廣告中聽過看過,長照2.0的服務對象擴大了,包含失智症患者、獨居老人、部分中壯年族群;服務對象從原本的四類變成八類,服務項目也從原本的八項增加到十七項,增加許多,讓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夠接觸長照2.0,接受支持。 另外,現在只要打一通 1966 專線,就會有人協助評估、規劃,接著再轉介到合適的單位。
在長照2.0當中,特別強調社區連結和失智照顧,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還是很抽象,可以想像你走在社區裡,看到「巷弄長照站」的牌子/標語,有人會在那裡幫長輩做復健、安排共餐、舉辦活動等,讓長者不用搬離熟悉的環境就能獲得支持,那就是制度的樣貌之一。 這背後的理念,叫做「在地老化(Aging in place)」──讓人可以在熟悉的地方安心變老。
而那些日夜奔波的家屬,長照2.0中也有給出對應的服務,其中的「喘息服務」即是,當家屬快被壓得喘不過氣,可以暫時交給專業人員照顧,讓自己休息一下。 這不是不孝,反而是為了走得更長遠。
說到底,照顧不該只是家庭的孤軍奮戰,而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。 所以,當政府透過補助降低負擔,當社區中心就在轉角出現,不妨善加利用。 而對於還年輕的我們來說,現在理解這些,可能就是在替未來的自己或父母準備一張安心的保險。
或許,下一次再聽到「長照」兩個字,不必只是聯想到壓力,而能想到:我們不孤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