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
你也覺得長輩不好相處嗎?你上一次和長輩聊天,是什麼時候?
也許是在餐桌上聽爸爸媽媽談起他們的父母,
也許是在電梯裡與鄰居阿嬤的短短寒暄,
或者是在公車上,隔著座位聽到兩位老人家聊著「那年颱風」的故事。
我們常覺得,老人「話多」、「話題老派」、「講重複的事」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無趣,而是因為我們從沒學過「怎麼聽」?
心理學家指出,世代間的對話,並不只受年齡差異影響,更受「生活語境」的隔閡影響。對於長者而言,回憶過去是一種整理與確認自我價值的過程;但對年輕人來說,回顧似乎是一種停滯不前。這種觀點落差,讓很多對話在三句話後就冷場。
台灣社會的代溝並不單是文化差距,而是結構性斷裂。過去三十年,我們經歷了快速的都市化、教育改革、產業轉型。長者的青春在稻田和工廠間度過,而我們的青春在教室和手機螢幕中展開,當生活的起點和價值系統差距如此之大,如果沒有刻意的交集,就很難理解彼此。
當年輕人與長者坐在一起,他們的語言像平行線,少有交集──這其實不是冷淡,而是我們從未學會如何「理解」他們的世界。根據學術研究,台灣年輕族群與長者在首次對話中往往過度禮貌或太快轉話題,而長者則可能因溝通方式不同、話題鴻溝而轉換話語,使交流陷入尷尬沉默。這是代溝,更是缺乏共同語境的折射。
這不光是一堂語言課,而是一堂關於耐心、共情與穿越世代隔閡的實境課。從這裡,理解不再是「彼此說得通」,而是「願意去聽懂」。而我們所能做的,不只是聽,更要学著用彼此的語言說話。
理解長者,不只是出於禮貌,而是讓社會變得更完整的一種選擇。
當我們願意停下來聽,就會發現,彼此其實並不遙遠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