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們總是不理解老人?

我們其實從來沒學過如何看見不同世代的語言與生活。

· 入門理解

本篇由 青銀所團隊 撰寫

長者心裡到底在想什麼?把話說進心裡的那把「鑰匙」

上一次你和家裡長輩好好聊天,是什麼時候?

餐桌上,外公又把「那年的颱風」講了一遍;電梯裡,鄰居阿嬤問你最近怎麼都晚回家;訊息裡,媽媽提醒你別熬夜。你或許嘆口氣:怎麼總是這些話題?如果我們換個角度,把這些話當作「提示」,情況也許就會不一樣,他們其實在說:我還想被需要、被看見。

在發展心理學裡,晚年一個重要的關卡,叫做「統整對絕望(integrity vs. despair)」:人會回望一生,想確認自己走過的路是否有意義。也就是說,我們陪長輩聊從前,不只是聽故事,而是在幫他們把整理人生的拼圖,當他們感到滿意時,便會有統整的感覺,如同每一塊拼圖都有屬於自己的位子,最後成為一幅完整的拼圖;反之,則可能感到失望。

你可能會說:可現實裡真的很容易卡住欸。長輩講話節奏慢、容易繞圈,有時還會聽不清楚、答非所問等。但是!別急著貼上「難聊」的標籤!生理與環境常常是第一個要解開的結。隨著年紀增長,聽力逐漸下降是常見狀況,並非個性問題;如果在餐廳那種吵雜的地方談正事,當然更容易誤解,試著換到安靜、光線好的角落、面對面說話,效果往往立刻不同。

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在聊天,其實是在交錯的頻道裡各說各話。醫療與照護場合的建議,其實放到家庭也很實用:把對方當成平等的大人說話、放慢一點、不要急著打斷;先讓人坐得舒服、把外套、眼鏡、助聽器、茶水都弄好,讓身體進入能對話的狀態。你會發現,細節一到位,語氣就和緩,對話自然也會延長。

以下是幾個對話小撇步:

第一,把問題從「你為什麼總是……」換成「那時候你怎麼想?」不是審問,而是邀請他回到自己的經驗裡。第二,遇到重複的故事,不必提醒「你講過了」,改用回聲式的回應:「原來那年你一個人北上,怪不得你現在會這麼在意晚回家。」這種回應會讓人感覺被理解,而不是被糾正。第三,留白,沉默不是冷場,常常是長輩在整理記憶的過程,等他想好,故事會自己走下去。若你懷疑對方真的「沒聽到」,別提高音量吼叫,先確認距離、讓嘴型清楚可見、一次只講一件事;必要時,把重點寫在紙上或訊息裡,讓他跟得上。

還有一件事,別忽略長者的安全感。年紀大了,身體小毛病變多、生活步調變慢,很自然會想多掌控幾件事:提醒你帶外套、囑咐你早點回家、參與你的決定。這些看起來像「管」,其實是「愛」與「不安」,或許你都懂,雖然明白這些,卻免不了會有煩躁的感覺出現?我們可以透過給一點可預期的安排(周五固定一起吃飯、看報告前先跟他說一聲)、交辦他能勝任的小任務(幫忙照顧盆栽、幫你試吃食譜),讓彼此的關係不再是「被照顧/被嘮叨」,是互相需要,與此同時,長輩也能藉由完成小任務重拾自信心與安全感,或許也就不會讓你覺得煩躁了。有個真實故事是這樣子的,孫子帶著光碟回收桶到各個社區,收集好後請外婆整理,不僅最後能夠換錢,幫助外婆重拾自信心,在回收的過程中,也進一步達到永續的效果。此外,衛福部也有提醒,長者心理健康和「被連結、被參與」高度相關,家庭與社區的參與是穩定心情的重要保護因子呢。

如果你願意再多走半步,把對話變成共同經驗。像是,陪他翻相簿、逛他熟的市場、聽一首他年輕時常播的歌...。所謂「懷舊」並不是困在過去,而是用過去的材料,和現在的人建立連結。台灣多家醫療與照護單位都在推行「懷舊/回憶導向」的相關活動:透過老物件、老照片、老歌,讓長者的情緒穩下來、更願意開口,我們也更能理解他們。很多時候,你不必是專業人士,只要會準備一張照片、一段旋律,就能把氣氛帶起來,自然而然地談天說地。

說到底,跨世代對話能夠讓彼此把時間、空間留出來:我願意用你的語言理解你,你也願意用我的生活看看我。當我們把環境安頓好、把耳朵打開、把問題問對,對話就不再是功課,是關係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