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參與長照可以做什麼?

你以為只能陪聊天或做專題?其實你可以……

· 行動準備

本篇文章由 青銀所團隊 撰寫

當我們聽到「長照」這個詞,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,可能是白衣護士、忙碌的照服員,或是老人坐在輪椅上接受照顧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青少年也能成為長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?

許多人以為「參與長照」就是去機構裡陪長輩聊天、幫忙送餐或者打掃環境。這些當然重要,但並非全部。其實16、17歲的你可以做到的,比想像中更多。

為什麼青少年的參與很重要呢?

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。根據國發會的推估,2030年台灣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。長照需求暴增,人力短缺早已成為社會隱憂。政府雖然推動「長照2.0」政策,整合社區、醫療與社福資源,但光靠專業人員仍不足以支撐這龐大的需求。這時,青少年能帶來的不只是人力補充,更是一股活力與情感連結的力量。

青少年的陪伴不僅能讓長輩感受到被重視與理解,更能讓青少年真實地接觸「老化」這件事--那不是遙遠的議題,而是我們終將面對的課題。

回歸正題,除了前面提到的服務內容,青少年還可以在長照機構裡做些什麼呢?

一、陪伴與傾聽:用心就是最好的服務

有時候,長者最需要的其實不是幫忙,而是陪伴。

許多日照中心與安養機構都會安排青少年志工與長者互動:聊天、玩桌遊、唱卡拉OK、散步,有時甚至只是坐在一旁聽他們說故事。

這些看似平凡的時光,對長者來說卻意義深遠。有人願意聽他們講述過去、分享生活點滴是非常幸福的。而對於青少年而言,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學到長者的經驗,還讓你學會「怎麼聽」、「怎麼關懷」。

二、活動企劃與創意設計:讓笑聲取代嘆息

青少年擁有最豐富的創意和行動力。你可以幫機構設計節慶活動、手作課程、音樂會,或是健康促進講座。像是舉辦「懷舊電影日」、教長者用手機拍照、或與學校社團合作演出小短劇。這些活動不只是娛樂,更是讓不同世代重新連結的橋樑。

三、數位內容製作與宣傳:借網路之力讓更多人看見長照

拍短影片、做Podcast、設計海報、經營IG帳號--這些都是長照宣傳中迫切需要的技能。而你可以協助機構記錄活動、拍攝人物故事,甚至訪問照服員、家屬與長者,讓更多人了解長照的真實樣貌,而不只是教科書上的名詞。一支簡單的短片,也許就能讓一位觀眾願意報名成為志工,或改變他對「老」的刻板印象。

三、行政與後勤支援:安靜的力量也很重要

不想面對鏡頭或不擅長互動?那也沒關係。長照機構還有許多幕後工作需要人手:整理資料、打電話通知活動、準備物資、分類餐盒、協助送餐等。

雖然這些任務看起來瑣碎,但它們是讓整個照護體系能順利運轉的齒輪。

參與長照是一種需要責任感與共情的服務。在投入前,青少年應先參加基本訓練,了解安全守則、長者心理特質,以及如何應對突發狀況。你可能會遇到健忘、情緒不穩或行動不便的長者,也可能會被問起令人心酸的故事--這些都是需要學習同理與尊重的時刻。

對許多青少年而言,第一次踏入長照機構的那一刻,往往是人生中第一次直視老與病。這樣的經驗,會讓人開始重新思考家庭、生命與責任等議題。你可能會發現,原來被照顧的不只是長者--你也在被這些經驗照亮。有人在這過程中找到職涯方向;有人學會感謝自己的家人;有人則開始思考「什麼是有尊嚴的老去」。

你或許會把志工服務當成申請大學時的加分項,但你也同樣可以把它當成寶貴的一堂課。

在高齡化的浪潮中,長照不再只是專業人員的事情。你不需要專業執照、不需要高超技術,只要願意用心與時間,就能在這條長照之路上發光發熱。

陪伴,不只是幫助他人,更是學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。